当前位置: 首页信息

温州台北立建国中学

信息详情

温州台北立建国中学 温州台北立建国中学位于,温州台北立建国中学办学目标是:构建优质教育工程,把温州台北立建国中学建设成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创办面向21世纪有特色的学校。培养目标是:人格健康,品德高尚,外语出众,基础扎实,全面发展,学有所长。校区邻近南海学园、植物园、博爱特区、台湾历史博物馆、教育广播电台等文教机构,交通也颇为便捷。

建中为台湾历史最悠久,在校及毕业人数最多且最著名之高级中学。平均来说,在每年夏天举行的国中基本学力测验中排名前1%(PR值=99)的台湾地区国民中学毕业生才有机会进入该校就读。另外,该校以自由学风著称,社团的多元蓬勃发展也颇为著名。各年级设有数理资优班两班、乐旗班一班、人文及社会科学资优班一班、体育班一班,学生人数近四千人,并有社团七、八十个(全台最多)。

该校每届毕业学生超过四成(约五百人)进入台湾最著名的台湾大学各系就读,台湾其他著名大学新竹清华大学、新竹交通大学、阳明大学和台湾岛内各校医学系的学生,也以该校毕业生为最多。总计历年来毕业校友已超过十万人,遍及全球华人分布地区,是台湾在校及毕业人数最多之高中。也有不少毕业学生选择前往岛外一流大学就读。

在国际竞赛中,该校学生们有着优异的表现。台湾选派参加国际科展之正选代表,大多为建中生,获得美国国际科技展览会大会奖及其他各国科展的奖项。在台湾当局“教育部”举办之高中数理及资讯学科能力竞赛中,建中选手亦经常囊括各学科前三等奖项,取得国际科学奥林匹亚(InternationalScienceOlympiads)竞赛选训营的资格,最后并获选为台湾代表队选手。该校也是国际科学奥林匹亚竞赛史上“单一学校获奖数”最多的学校;截至2006年,该校选手在国际奥林匹亚竞赛(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资讯领域的奥林匹亚竞赛)中,一共得到了50面金牌,68面银牌,21面铜牌。

除国共内战后曾短暂配合政策收容来台之大陆女学生外,该校长期以来皆只招收男性学生,虽有改为男女合校之议,但始终没有实行。该校也一直采用台湾中学传统的卡其色制服与绿色书包,卡其色制服已经成为该校学生认同的标志之一。

建国中学的校名,乃来自于当时台北一中与二中的名称争议。1945年12月6日一、三、四中台生联合复课后,14日,省教育处令一中、三中、四中台生合并为台北第一中学,暂于四中校舍(即在一中校内)上课。15日周五,于四中正式上课,暂由前四中校长小林敏代理校长。

但旧二中学生认为二中是以台人为主之学校,而一、三、四中则是以日人为主的学校,应由二中成为一中,对教育处此举表示不满。张耀堂校长自1946年一月中旬就任后,努力奔走。教育处于是于一月二十八日将台北一中更名为“台湾省立建国中学”,二中则更名“台湾省立成功中学”,取其“建国成功”之意。自此,建国中学之名订定,沿用迄今。

由于日治时代台湾各地的“一中”多为招收日人子弟者(台中一中除外),二中才有较多比例的台生。因此在光复初期,类似的一中、二中争议不少。在台中是沿用校名,台南则互换,高雄则合并。而台北地区的女子高中较为特别,台北第一高女成为北一女中。台北第三高女更名为北二女中,再更名为中山女高。台北第二及第四高女则在战后不久因校舍受损严重停办,二高女原址在立法院,四高女原址在台北护理学院城内校区。

日治时期

台北一中

该校创校于1898年,初为国语学校第四附属学校增设寻常中等科,为专收日籍学生的中等学校。该校设立初期,数经更名,1907年独立设置为台湾总督府中学校,学校分为两部,第一部仿英国伊顿公学(EtonCollege)规划,希望能培养出具有世界观的“大国民”;第二部仿行日本本土学制,并于1909年迁入位于龙口町之新校舍,即南海路现址。1914年改为总督府台北中学校,1922年再改制为台北州立台北第一中学校。

光复后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45年10月29日台北一中和台北四中的台籍学生自力于永乐国民学校(今永乐国小)复课。后台北三中台籍学生加入,12月5日,迁日新国民学校(今日新国小),次日(12月6日)于日新国小办联合开学典礼,后以为校庆,以资纪念;台北一中的日籍学生以台湾省立仁爱中学的名义于原址继续上课(旋并入台湾省立和平中学,今台北师大附中)。八天后,台湾省教育厅下令将台北一、三、四中的台籍学生合并为台湾省立台北第一中学,暂于旧台北第四中学校校舍(今建国中学东北角宿舍区)上课,1946年1月28日更名为台湾省立台北建国中学,1967年改制为台北市立建国高级中学。

战后,建中初设有日夜间部高中、初中、补习学校初高中等多种学制,战后初期一度男女兼收(1955年停止招收女生)1955年开办中和分部,1961年脱离,今中和国中。至1968年,因台湾实施九年国民义务教育政策而停办初中,建中成为专收国初中毕业生的高级中学,1980年代初期停办夜间部高中,2000年则停办进修补习学校,仅存日间部高中部学制,并专收男生。

历届校长

日治时期

任别 就职时间姓名

一1896町田则文

二 1902田中敬一

三 1907 本庄太一郎

四 1908 本庄太一郎

五 1912 广江万次郎

六 1913 土屋允安

七 1916 松村传

八1925 滨武元次

九 1931 十仓精一

十 1934 高桥隆

十一1938 渡边节治

十二1942 森长整

十三 1944 志波俊夫

光复后

任别 就职时间姓名

一1945张耀堂

二1946 陈文彬

三1947孙嘉时

四 1948 梁惠溥

五 1949贺翊新

六 1955 凌孝芬

七 1957 贺翊新

八 1967 崔德礼

代理1972 王芜先

九1973 黄建斌

十1986李大祥

十一1989刘玉春

十二1996李锡津

十三1999 吴武雄

十四2008 蔡炳坤

年度 最低录取分数最低PR值平均PR值

01年度 27499 99

02年度 273 9999

03年度27999 99

04年度 280 99 99

05年度2809999

06年度 281 999907年度28898 99

08年度29598 99

07年度起含作文

沙漠中的驼客

早期建中操场为一寸草不生的黄沙地,每当天气晴朗且起风时,飞沙走石,尘埃蔽天,有如置身沙漠一般。因此早期建中学生常自称为“驼客”,身处沙漠中,称建中校园为“驼城”,并称北一女为“绿洲”(亦称“绿园”)以相对应。不过自李大祥校长就任后,力行绿化政策,经多年经营,沙漠景致已不复见,驼客之名也逐渐仅存在早期建中人的回忆中。但两校之电子公告栏系统(BBS)仍分别以乌鲁木齐与呼和浩特命名,分别取其处在新疆干燥地区与蒙古青色之城之意义。

黑衫军

建中橄榄球队为台湾高中橄榄球劲旅,曾经在台湾区橄榄球赛高中组连续获得十九次冠军。早期校友设计队服时,以新西兰全黑队(AllBlacks)为师,设计全黑色队服,因此被喻为黑衫军。建中橄榄球队为建中最具历史性及代表性校队,为建中争取无数荣誉,其坚忍不拔,沉着应战,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队训也被喻为建中精神的代表。

建中校内刊物《建中青年》第80期曾经以橄榄球队作为主题报导,其中形容“南海少年游侠客,诗成啸傲凌沧州,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深累美人。”

赫赫黉宇与贺翊新校长

建中早年影响最大的校长,一般认为是贺翊新。民国时期贺校长曾任河北省教育厅长,有一定的政治经历与背景,被认为有较大的办学空间来维护建中早期的自由开放校风。贺校长曾两度出掌建中,在建中校史上也是仅见。在建中红楼的入口处台柱上崁着一面石牌,上面镌刻了四言的铭文,就是在贺校长第一次离开建中时师生铭文纪念,全文如下:

“中华民国四十四年元月

赫赫黉宇髦士三千薰陶入座恐后争先

大而化之贺公是瞻金石贞固永记年年

贺公仲弼主校六载春风广作育有方当离别群情凄怆之词刻石

勋勤为垂纪念建国中学全体学生三七五四人敬勒”

校歌

“东海东 玉山下;培新苗 吐绿芽,春风吹放自由花。为梁为栋 同支大厦,看!我们重建灿烂的新中华。……”这是建中目的校歌。由赵友培先生作词,李君重先生作曲。歌曲慷慨激昂,歌词也中充满对于学生成为国家栋梁的期许。而其中“看!我们重建灿烂的新中华”、“同学们!同学们!同学们!努力奋斗同建大中华。”两句也呼应着校名“建国”二字。

在孙嘉时校长时曾将校歌改为“草山高 淡水清;芝岩丽 碧潭明,钟灵毓秀诞新民。宝岛光复 除旧布新,看!我们全是新中国的主人……”。但是后来又改回“东海东”的版本。据说是由于“草山高”的版本气势不比“东海东”强。我们或许可以从此略窥当时学生的气魄。

校歌通常会在校庆、开学典礼、始业式、结业式与毕业典礼上由乐旗队演奏。通常会演奏两次,一次一般速度,一次快板。学生在唱到“春风吹放自由花”后常会加上一段音阶下行的“砰砰砰砰”,虽然并未正式写入歌词中,但已经成为了一种惯例。

日治时期台北一中的校歌则以“在浩瀚万里大海碧波高涨拍打之处 我们四季常夏绿意盎然 高砂岛是为日本国南方的重镇……”为起头,一样有着壮阔的气象。

此三种校歌的版本可在建中校史室的网站欣赏。

校训

建国中学校徽与校训、标语,位于红楼二楼,校长室前。

在建中,除了全台学校共同校训“礼、义、廉、耻”外,另外以“勤、朴、诚、勇”作为其校训。前者可以在红楼正门看到,后者则在红楼二楼的墙面上。而红楼二楼墙面上也题有“今日我以建中为荣,明日建中以我为荣”等十六字标语以勉励学子。

另外在黄建斌、李大祥校长时期的《建中人》报脊上可以看到不同的标语:如“发扬建中人精神 守国家立场 坚奋斗勇气 负真理责任 抱创导热诚”、“心平气和 明辨是非 正大光明 彬彬有礼 作一个堂堂正正的建中人”等也可算是另一种不成文的校训。不过今日师长较少就校训论述或以此要求、期勉学生。

校徽

三角形的深蓝色校徽中,是一个“北”字围成的框架,而三角形的中间,是一“台”字,象征建中所在的城市;其中,又表示建中过去为台北州立台北第一中学校。

学校刊物

正式刊物(持续发行)

建中青年:由建中青年社主编的半年刊。以文学与文化专题为主要内容取向。出版至128期(2008年6月)。

建中人:1972年10月10日创刊,早期为班联会主编月报形式,后夜补校参与,改为日夜校轮流出刊,夜间部由建中人社编辑,日间部由班联会编辑股编辑。后夜补校之建中人改为半年刊,月报由日间部班联会继续编辑,今日已成随校庆发行的刊物。

建图周报:为图书馆馆刊。2006年12月,由建中图书馆采访组准馆员康秩群发行“试刊一号”,随后图书馆于2007年3月正式接手发行,除段考前一周及当周外固定于每周五出刊。日期栏以“建中”为年号,用以突显其为建中专属之刊物。为目前建中发行频率最高之正式刊物。内容有图书馆相关事项、活动宣导、新书介绍及学生读书心得佳作等。

建中学报:教师的论文集,出版至第十三期(2007年12月)。

建中教师会:建中教师会会讯。

建中校友:建中校友会会讯。

心泉:由辅导室发行的刊物,发行至第162期(2007年8月27日),同时也有以电子报的形式不定期寄送至学生信箱。

CKmemo:亦由辅导室发行,高三升学期刊,有电子版及书面版。

家有建宝:还是由辅导室发行,对象为学生家长,寄发至家长之电子邮件信箱。

建桥:家长会会讯,为年刊,出版至第三期(2007年5月25日)。

建中文选:历届红楼文学奖得奖作品与课堂优良作文合编成建中文选。一年一本,早期由中央日报社代理出版。由国文科教学研究会发行。

资优班成果汇编:数理与人社资优班各自的论文集(分开发行),由各届资优班制作。

资志通建:2007年8月22日创刊,由不分届数理资优班学生联合制作,预定为半年刊。

正式刊物(已停刊)

建中简讯:李锡津校长任内发行的刊物,已停刊。

班级刊物

虽名为班级刊物,但因此类刊物系由班号相同之班级制作,同时也象征着班级的传承。

涓流(停刊多时,于07年由301班复刊):由各届的01班制作,象征建中社会组学生的刊物。

建雏(已停刊):由各届的24班制作,象征建中自然组学生的刊物,与涓流相对应。

地下刊物

火种:仅发行两期,第一期发行于1992年12月校庆时,第二期发行于1993年1月4日;内容为对当时校方制度表示不满。

阿鲁巴:共发行四期,发行于1993年,为火种停刊后响应的刊物。

教学行政

教师

教师会:建中在职教师组成之组织。

建中会:建中退休教师组成之组织。

教师社团:在建中,除了学生有社团,教师也有社团。如排舞社(师生一同参与)、教师合唱团等。

教学研究会:各科教师组成教学研究会。有国文、英文、数学、社会、自然、历史、生物等。教学研究会除出版学资以外,有时也举办各项活动。如国文科教学研究会的红楼文学奖、红楼文艺营,历史科教学研究会的历史周等。

教学活动

历史周:由历史科教学委员会主办。

红楼文学奖:红楼文学奖于1980年由国文科教学研究会开办,为校内重要的文学奖。得奖作品集结为《建中文选》出版。

红楼文艺营:每年寒假举办,邀请许多知名作家演讲。

生活科技自制影片:每年在老师指导下,由二年级资优班及一年级学生拍摄短片。事实上,在深耕网站成立之前,生活科技课老师即已指导全校二年级学生拍摄短片,此历史可追溯至西元2000年。

建中2005纪念徽章饮食篇建国中学一向以“自由”为傲,最经校方对于“自由”之诠释往往偏重于学习(自由学风),而学生则较为偏重生活、行为。由于对于自由认识的不同,学生与校方往往有所冲突。但相对于台湾其他高中,该校对于学生之约束较少,例如中午时间可让学生出入校园。如同其他名校一般,该校学生往往以“会玩又会读书”自许,也因此学生们都显得骄傲、爱出风头、尤其豪小人一大堆。从社团活动的丰富多元与班际活动的参与上可以略见一二。

该校的课外活动中,由校方或教师主办的有一年一度的校庆创意进场、园游会、班际合唱比赛、高二英语话剧比赛、班际橄榄球比赛、红楼文艺营、红楼文学奖。而该校的学生自治团体班联会也定期举办电影欣赏会、社团联展、校庆舞会等等活动。而除此之外,影响学生最多的莫过于社团活动。

社团活动

“不入社团,犹如未入建中”是该校一句流传许久的话。建中社团的发展历史悠久、取向多元,社团活动相当活跃。校方有纪录的社团在2006年共有72个。校方未对社团活动之参与做限制,因此社团活动有相当高的自由度。但也因此,社团人数与发展并不平均,大社可达百人以上,而小社团人数可能只有十余人。一般来说,偏重娱乐性、大众性的社团发展较佳。不过随着升学主义的高涨,多数社团都担忧或面临人数减少的问题。

建中的社团可大致分为服务性、音乐性、综合性、学术性、技艺性、体育性等六类。社团活动的蓬勃发展,使学生尽情发展自己的兴趣,或在课余能够学得技艺,获得自我认同。社团活动中学长与学弟的紧密互动、春游、寒训、暑训、成发等社团活动,都是许多建中人心中难以抹灭的青春记忆。不少人在毕业之后,成为社团活动背后的支持力量,为建中社团的蓬勃发展继续努力。

除了社团各自举行的成果发表展以外,每学期的社团联展(尤其是上学期的迎新社团联展)与校庆时的社团静态展览是相当重要的展现舞台:社团联展由班联会行政部门办理,以具舞台表演性质的社团为主,每年参与社团大约在12个左右,并且会邀请友校社团穿插;社团静态展则由校方办理,在校庆时于高三教室作静态展示。为了使学生能够充分的了解各类社团,该校在新生入学时会举办社团博览会,以及发放由班联会行政部门编辑的社团简介(《建社望友》)。

自治活动

建中学生的自治活动以班联会为主,另外为毕业典礼相关活动成立之毕联会、毕筹会也算是学生自治活动的一部分。

班联会,正式名称为“台北市立建国高级中学班联会”。约在20世纪60年代建立,迄今约40余年。早期由班长组成。1970年代逐渐发展,形成今日班联会的基础,各式活动也多在此时期建立,如报刊型校刊《建中人》之发行、今日之社团联展(迎新、送旧与校庆音乐会)、电影欣赏会等。20世纪80年代由于行政团队与其他班长的分化,而形成了今日“行政-议会”分立的局面,但在此同时也引发两份章程问题,“行政-议会”分立的体制并没有受到当时校方的认可,但班联会仍以该体制行事。1987年举办台湾高中第一次的自办舞会(1987/2/9)。今日班联会之体制于1992年正式确立,同时并确认全体学生皆为班联会员。但1990年以后班联会并不如以往活跃,活动的数量较以往减少,学生对主席普选的参与也日渐冷淡,《建中人》也数次停刊。今日多认为部分班代素质与行政部门的封闭是班联会弊病的主要原因。但不可否认的班联会作为建中之学生自治组织,对于学生权利的维护有一定的功效。知名政界人士如孙大千、陈学圣在建中时都曾参与班联会活动。

班联会之行政部门仍拥有一间专属空间,位于自强楼地下室,主要业务有举办社团联展(迎新、送旧)、电影欣赏会(与北一女中班联会合办,称“建北联合电影欣赏会”)、校庆舞会、校庆纪念品、毕业纪念品、《建社望友》社团简介编辑等。班代大会主要业务有审议预、决算、监督行政部门、举办班联会主席选举(实为班联会行政部门选举)。班联会进行一连串的变革,但成效仍待观察。

社团列表

此处列出建中校方核准登记在案的社团,但有些社团可能已经停止运作。未经校方认可的社团则不在此处列出。

服务性社团列表

春晖社

1992年成立,为配合台湾当局“春晖专案”而设立的社团。2001年7月1日正式组织化,主要目的为防制学生滥用药物、消除烟害、预防艾滋病、酗酒、嚼食槟榔。由教官担任指导老师。

康辅社

驼铃康辅。为台湾高中最早设立的康辅社团,是第34届,社团课程内容包括活动设计、团康、戏剧、土风舞、美宣、吉他、手语等康辅相关技能。

行义童军团

仪队

原为补校礼兵社,成立于1981年,曾经参加过许多重大比赛、表演。与北一女中仪队、景美女中仪队等大型仪队不同的是,建中仪队为一只社团性质的队伍,绝大多数事物由学生自行处理,在环境改变的压力下,人数的下滑为一大挑战。仪队平时担任的服务工作包括:值星、升旗手、交通岗,节庆时则担任礼兵岗、标兵。其枪法表演特色以极墨守的同时也极新颖,迥异于他校仪队的风格为其一大特色。

音乐性社团列表

口琴社

成立于1961年,是一个富有传统的社团,以口琴演奏研习为主的社团。

古典吉他社

以古典吉他演奏研习为主的社团。

另类音乐创作社

以玩摇滚乐团为主的社团。

民谣吉他社

以民谣吉他演奏研习为主的社团。

合唱团

成立于1968年,是一个富有感情的社团,以追求合唱之美、和声之饮泉为中心的社团。秉着理想与坚持的信念,以人声唱出属于自己的梦想与希望。

流行音乐社

是以演唱流行音乐为主的社团。

国乐社

成立于1965年,以中国传统音乐研习与表演为主的社团。

管弦乐社

1976年成立弦乐社,1994年增设管乐组,改为管弦乐团,为台湾公立高中第一支管弦乐团。分有弦乐组与管乐组。有时会协助国乐社与古吉社演出。

乐旗队

成立于1983年,为建中校方支持之校队。表演内容以美式行进乐队(MarchingBand)为主。早期为管乐队形式,和普通高中乐队并无不同。约在1980年代初期,乐队教练率先引起美式行进乐队概念,将队形、曲目活泼化,引起各校仿效。随后建中乐旗队完全以美式行进乐队形式编组,增加旗队编制,屡在比赛中获奖,并应邀在台湾岛内外各场合表演,成为建中的另一个代表。至今,台湾的高中乐旗队都以美式行进乐队形式编组,建中乐旗队可谓首开风气者。

热门音乐社

是以演奏热门音乐为主的社团。

热门舞蹈社(特别一提,现时〔2008年〕热舞社社长是棒棒堂的小乐,他擅长Popping。)

又称建舞、红舞,因研习的内容不同分为三组:Popping、Locking、Breaking。社办位于司令台上,每天中午以及放学后,热舞社成员都会在司令台上进行练习。社员也时常在中正纪念堂园区和捷运中山地下街练舞。主要研习的舞风包括Popping、Locking、Breaking、HipHop、FreeStyle等。

爵士音乐社

2005年成立,以爵士音乐研习为主,乐团编制为萨克斯风、小号、小提琴、钢琴、吉他、BASS、爵士鼓以及Vocal。

综合性社团列表

手语社

社团活动以手语学习为主。

日研社

社团活动以学习日语及日本文化为主。

心理研究社

创立于2005年9月,草创本以“自闭社”为社团名称,但为通过学校许可,遂改以“心灵封闭研究社”为名申请为正式社团,最后于2006年8月成为正式社团,名称为“心理研究社”。

洽特RPG研究社

设立于2004年,至2007年为止历经两任社长,目前处于停止活动状态,据传已融入美术社中(待查证)。以巴哈姆特讨论区Chat板板友制作的洽特RPG为核心,进行关联的活动与研究。

信望爱社

美食社

于1999年创立,是个富有人情味的社团。现任指导老师为校内家政科张园笙老师。每周于烹饪教室(格物楼二楼)举行一次社课,课程内容大致上以两个学年为一个循环,分别教授中西式主餐、点心,偶尔加入日式或是其他特色料理。

建中美食社与中山女中点心社、景美女中御膳房有良好的互动关系。

军武社

以生存游戏为主轴发展,带动轻兵器讨论。社办位于格物楼地下室,社风严谨,2007年七月代表学校参加全民“国防”实弹射击比赛勇夺冠军,也为台北市夺下台湾地区冠军。在校学生多不改枪,以战技与默契为制人之道。

幽默文化研习社

以KUSO文化研习为主的社团,简称K研。

真善忍研究社

圣经真理研习社

成立于1997年,以圣经研习为主的社团。

话剧社

噜啦啦投资理财社→投资理财社

成立于2005年,以各式投资工具为主轴,其他商科课程为辅,并利用《现金流纸盘游戏》作为教学活动,达到实践所学之效。

学术性社团列表

大众传播社

天文社

建中天文社创于20世纪80年代,是<;北集星>;天文团的成员之一,社课内容包括观测、仪器与理论部分。每学期会利用周末假日的时间和其他友校天文社、地科社至台北郊区(包括云海国小、菁桐国小、上林国小、有木国小等)做例行观测教学活动,寒暑假期间则会邀请各大学相关科系教授前来演讲提升学术能力,并且举办远程大型寒暑训活动,远征像是阿里山、垦丁等更加良好的观测地点。而在各大能力竞赛方面也不乏杰出的成绩,自二十四届到二十六届连续三年荣获台湾地区“地科能力竞赛”一等奖,而在台北市立天文馆举办的<;尊亲天文奖>;也有亮眼的表现。

生物研究社

成立于1995年,以生物知识为主的学术社团。开设五组课程:植物、分生、生态、医学、动物,并常与北一女生研社举办联合社课。寒暑训会邀请生物相关领域之权威人士(曾邀请曾志朗教授等)演讲、教学,以提升社员的知识。所属社员多次参加生物科能力竞赛及国际生物奥林匹亚竞赛(IBO)并获得佳绩。

物理研究社

物研社内分三组,分别为物理1组、物理2组及数学组,开设课程包括物理、数学、微积分、实验,培养社员们对物理甚至自然科学的兴趣,因此发展的界限并不只局限于物理,为北市六校科学联盟(UCS)的成员之一。

建中青年社

校刊编辑社团,负责校刊《建中青年》的编辑工作。

科学研习社

创社于1982年,分为化学、物理、数学、生物、地科以及人文六组,探讨的范围十分广泛。并借由多元化的社课内容,使社员们对于科学能有多元的思考与创见,并且在互动的过程中,培养研究的精神。为北市六校科学联盟(UCS)的成员之一。

红楼诗社

英研社

航空社

建中航空社于1972年正式成立。分为自由飞(无动力飞行)、动力飞行、火箭、航空讨论四组。其内容依序主要为手掷机/牵引机、线控飞机/遥控飞机、模型火箭,航空讨论组则在2007年正式成立,主要进行理论性质的讨论及研究。除研究航空模型外,更时常研究各类基础与应用科学领域,社内具备齐全的各种五金工具及电动工具。曾参加包括高中生实验火箭竞赛、成大论箭(成大主办之实验火箭竞赛)、各级线控飞机特技比赛等,屡获佳绩。

国学社

国学社是个历史悠久的社团,不少社员是父子档,人数不多,由辛老师(钱穆的门生)授课,主要是谈义理,古今中外皆可,而不只是将范围局限在段考和古文,较偏向哲学。

资讯社

1987年4月,由第5届(建中第42届)数理资优班(119)学生成立“电脑研习委员会”,并在班上出版电脑刊物“COM(ComputerObservingMagazine)”第一期。1988年计划扩大对全校发行第二期,并向训导处申请刊物发行许可。于校方建议下而成立社团,同年11月11日召开成立大会。资讯社在建中社团中开创许多先例:如社员证之制作、每日皆有课程等。课程内容涵盖各类主要电脑技能,包括程式语言、网页设计、美工软体、硬体、数位逻辑及网路管理等。

历来有不少资讯社社员代表建中参加台北市资讯学科能力竞赛、全国资讯学科能力竞赛、台北市高级中等学校学生软体设计竞赛、台湾地区“网际网路程式设计竞赛”(NPSC)等校际竞赛,甚至进而代表台湾地区参加国际资讯奥林匹亚(IOI),屡获佳绩。

电子计算机研习社

由翟本乔创立于1980年的电脑研习社团。课程包含程式语言网页设计网际网路,硬体课程部分也占了相当的比重。社团活动内容以研究电脑及网路相关科技为主。每年有五个主要活动:暑训、迎新、秋游、寒训、春游。附属BBS为建中电研靠边站。

数学推理与思考研究社

1994学年度时以数理资优班学生为主要成员,但已逐渐复兴,社员涵盖各类班级喜爱数学之同学(一、二、三类及人文资优班、数理资优班等皆包括在内),以在思考及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提升推理及思考能力为宗旨,不拘泥于现有的教材,更不是数学课后辅导。

并曾有社员代表建中参加台北市数学学科能力竞赛及全国数学学科能力竞赛,进而代表台湾地区参加亚太数学奥林匹亚(APMO)及国际数学奥林匹亚(IMO),亦有社员钻研资讯领域,代表台湾地区参加国际资讯奥林匹亚(IOI),均获得佳绩。

教学内容含括各个数学领域,如几何、数论、密码学等,周六之加开社课则为魔术方块教学,与台湾各地(尤其是北部)各校之数研社常有学术交流,并于2007年六月与师大附中、中山女中及永春高中等校之数学研究社共同成立北台湾数研联盟(NTUCOM),成员持续增加中。

社训:严谨不严肃,随和不随便

机器人研究社

创立于2006年。

模型动画漫画研究与推广社

历史社

讲演社

以辩论活动为主的社团,每年皆参与许多辩论比赛。

铁道研究社

20世纪90年代初台湾吹起铁道风,当时建中成立第一代铁道研究社,后因人数过少而废社。直到2005年第二代的铁道研究社由潘怀德及郭先予再度成立,社员约有八人(2007)。

技艺性社团列表

五行战斗牌社

布袋戏研究社

美术社

由阳恩生老师于1972年创立。社办现址在学生活动中心四楼,早期活动内容虽有西画研习、国画、壁报等,转变为以漫画研习为主,但仍保有西画课程。指导老师照例为美术老师,则由建中58届苏学长担任。

象棋社

围棋社

桥艺社

成立于1975年(待考证),最主要的研习内容为合约桥牌。并研究各类德式桌上游戏如卡卡城(Carcassonne)、空中花园、战国风云(Risk)、PertoRico、卡坦岛(Catan:Settler)、富饶之城、驿马当先(ThurnundTaxis)等。以研究桥牌为主,因此名为桥艺社;是台湾高中职中,有教授合约桥牌与桌上游戏的社团之一。97学年度的社长为台北县光仁国中毕业的郭育奇。

摄影社

魔术社

成立于2001年,以各类魔术研习为主要活动内容。研究各类魔术,如生活魔术、舞台魔术、近距离魔术、PARTY魔术等。研习重点为近距离魔术,少数人在钻研舞台魔术。以小而精为社团发展方向。

益智游戏社

成立于2006年,最主要的研习内容为魔术方块。研究各类益智游戏如魔术方块、数独、孔明棋等。以研究魔术方块为主,因此亦被称为魔术方块社,是台湾高中职中对魔术方块颇有研究的社团之一。97学年度的社长已于日前选出为台北市龙门国中毕业的王立为。

体育性社团列表

民俗体育社

基隆市中正国中民俗体育班校友会。

羽球社

技击社

足球社

空手道社

桌球社

游泳社家族

前海浪救生社,创立于2001年,于2004年时改组为建中游泳社。

高尔夫球社

国术社

1954年成立。

棒球社

滑板社

滑轮社

剑道社

撞球社

网球社

国际标准舞社

2006年由校内对国标舞有兴趣的教师筹组的社团,招收一般学生,舞伴则自北一女中所组的国标舞社招收,是组成颇为特殊且不同于以往的社团。

已不存在的社团列表

慈幼社

于07学年度被校方强制废社。现以"活动统筹社"为名继续活动。

欧美文化(学)研究社

06学年度之建社望友显示,其以研究MagicTheGathering(魔法风云会)纸牌游戏为主,未见其与欧美文学之关系。

军事科学研究社

剪辑社

可见于07学年度社团列表上,但社长于2007年底申请与资讯社合并。

民俗艺术社

环境保育社

成立于1991年,详细解散时间不详。成立初期之活动宗旨为推展环保活动,及每周协助训导处卫生组进行资源回收工作。2006年从社团列表中移除。

爱水社

简讯社

礼仪社

乡研社

世界舞蹈研习社

拾墨社

金融研习社

登山社

于06学年度时已未见于社团列表中,但学务处仍持续在社团博览会时安排其摊位位置(当日并无实际摊位出现),详细原因不明。

龙狮社

太极武艺研习社

电影欣赏社

电子人文传播研习社

高科技发展暨应用研习社

西洋剑社

爱乐社

学生论坛社

三民主义研习社

网路文学社

集邮社

环境

建国中学之校园规划以操场为中心,各校舍皆围绕操场兴建。日治时以红楼为静态教学区,其余为宿舍、风雨操场、武道馆等活动区域。光复后,由于学生人数增加,逐渐改建为静态教学之校舍。

已消失建筑

第一学寮:日治时期兴建。在今日格物楼与篮球场位置。

第二学寮:日治时期兴建,旧址位于今天活动中心。光复后称勾践楼。

校长官舍:又称“校长小楼”位于今日自强楼南方,回收场旁的空地。2002年331地震严重毁损,后来被悄悄拆除。

武道馆

风雨操场

游泳池

礼堂与生徒控室

前建青社与枪枝保管室:临近南海路围墙边,现已不存。

建筑

建中正门。电子媒体报导建中时必取之景。

合作社二卖场与面食部1955为一排一层楼之教室。为合作社二卖场、面食部、资讯社、信望爱社与大传社社办,另外还有交通队的器材间。二卖场与面食部每到中午时间,总是人满为患。遇到段考、新生入学时更是如此。

二卖场与红楼的花圃皆种植杜鹃花,每至春季,万紫千红,为建中美景之一。

天地心雕塑待考位于合作社二卖前方的红楼花圃内。曾被《建中青年》调侃:有钱设奇怪的雕像,没钱更新面食部菜色。

蒋介石铜像1975位于大门广场,红楼前方。原为水池,后改为花圃。1975年蒋介石去世后,全校募款树立铜像以为纪念。而后大门也抬高,以使铜像不被阻挡。

红楼1909为该校最早落成之建物(1909),是该校之精神象征。二次大战时西侧曾遭烧夷弹击中,战后重建,与东侧相比,能见到其砖块砌法较为粗糙。早期被称为“大楼”,光复后渐渐被拆除,改建新大楼,今日正谊楼(1985年落成)、致知楼、诚正楼、庄敬楼之所在地即为原来红楼的后排与东、西、中列。1973年台湾当局教育主管部门鉴于红楼破旧,欲拆除改建,黄建斌校长大力反对,使其得以保存,后几经修葺。2005年为最近的一次重修,该次工程将外墙、屋顶梁架与屋瓦等做了大幅度的修复。红楼主要作为行政使用。

一楼穿堂两侧有教师会、校友会、家长会之办公室,其正上方为校长室。

东侧一楼依序为辅导室、生涯资讯室、大辅导室,二楼为校史室、艺廊。

西侧依序为总务处、人事室,二楼为会议室与台北市资优教育中心。

庄敬楼1977高四层楼。原红楼后侧中央部分改建。日治时为生徒控室与礼堂所在。

一楼:学务处、教官室、教务处。

二楼:教师办公室。

三楼:校史室(办公区)、教师休息室、教师办公室。

四楼:会议室(音响效果极差,重要会议多至红楼会议室举行)。

致知楼1967高四层楼。1962年,台湾当局“国防部”借用部分教室作为驻地,并援款105万新台币于建四层楼教室,称为“新四楼”,后更名致知楼。早期作为高二教室使用,后因高三所在之正谊楼紧邻国语实小,过于吵闹,乃将高二高三教室互换,现为高三教室。

正谊楼1975图片暂缺高四层楼。原红楼后侧西边部分改建。现为高二教室。地下一楼为合作社第一卖场、办公室、文具部、早餐部与理发部。

诚正楼1958高三层楼。原作科学大楼,西北侧墙面仍可见字迹遗留。

一楼:健康中心、建中会(退休教师联谊会)办公室、旧建青社办(曾用作班代大会议场,供各社团活动使用)。

二楼:建青社与天文社、电研社办、军训教室。

三楼:英语教室、数学教室、国文科教室。

生态池待考应属诚正楼附属建物,可能为同时完工。曾经长满植物,有养鱼,而后可能是因为清洗池底造成原先被青苔堵塞的裂罅暴露,因此开始漏水;是空的。旁边的小亭是致知楼东侧高三生讨论、打牌的好去处。

科学馆1975日治时原址为“风雨操场”。于2007年7月~12月间进行外墙整修工程,外观为类似红楼之砖红色。

地下一楼:红楼诗社与生研社社办、储藏间。

一楼:浩然数学电脑教室、地科教室、视听教室、设备组与特教组、资源教室。

二楼:化学科实验室三间、准备室两间、视听教室、教师研究室、药品室、废液室、暗房(2006年拆除)。

三楼:物理科实验室三间、准备室两间、视听教室、教师研究室、仪器室。

四楼:生物科实验室三间、准备室两间、视听教室、教师研究室、师生研究室。

顶楼:天文台。

资源大楼1994高五层楼。时称“新红楼”。日治时原址为手工室与仓库。光复后为蒸饭间与“道南楼”,“道南楼”为侨生宿舍。

地下一楼:设计为停车场,作为储藏空间使用。

一楼:为图书馆、文康室、国文科、数学科、英文科、社会科及自然科教学研究室。

二楼:为图书馆、教材制作室及团体视听室。

三楼:为电脑教室、地理教室及远距电脑教室。

四楼:为网管中心、教材制作室及公民科教室。

五楼:礼堂,设有舞台一个,投影幕三个。是建中较好的活动场地。重要活动如红楼文艺营、英语科话剧比赛、各资优班成果发表等皆会使用此场地。

自强楼1981高四层楼。为高一教室,二楼有一年级教师办公室。地下一楼为班联会行政部门办公室,以及部分社团社办。

自强楼旁空地2002原校长宿舍所在地。2002年校长宿舍因331地震而严重毁损后遭拆除,为空地。校方并未开放此处供练习棒球使用,但常有学生违反规定在此打棒球。

排球场待考一共三个标准排球场,时常可看到学生使用。每学年学校也会举办班际排球比赛。不过因为靠近树荫大道,时常发生球打到树上去的状况。

树荫大道待考共有两个。一个位于明道楼前,乐旗队之旗队常在此练习;另一个位于科学馆与自强楼前,东侧有椰树与黑板树,西侧为榕树,并设有石板凳。平时可见学生练习排球。

网球场待考日治时期原为游泳池。目为网球场。现为网球队与网球社共同使用。

格物楼1967图片暂缺原日治时期第一部第一学寮所在。位于篮球场及学生活动中心旁,今为艺能科教室所在,地下一楼有部分社团社办。

篮球场待考一共四个标准场地,15个篮框。是建中学生日常运动的场所。

学生活动中心1982高四层楼。原址为日治时期之木造学生宿舍(第一部第二学寮),光复后称“句践楼”,又称“木楼”。

地下一楼:第一桌球室(有桌球与撞球台)。

一楼(挑高):游泳池与体育组、乐旗队打击室、(供体育班使用的)健身器材。

二楼:第二桌球室、社团空间。

三楼(挑高):大礼堂(兼室内篮球场)、社团空间(乐旗队、管弦乐社)。周会及新生训练于大礼堂举办。

四楼:社团空间。

明道楼1965高三层楼。现作为一年级教室,二楼有一年级教师办公室。

明道楼后空地落成时间图片暂缺原有木造的“武道馆”。为棒球社练习之空地。是建中唯一开放供学生练习棒球的地方。

操场-在李大祥校长任内种植草皮前,每逢大风便黄沙滚滚,据说如果窗户不关,可使明道楼与自强楼课桌椅上覆盖一层厚厚的沙土;而建中生自称“驼客”,也与这片“沙漠”有关。

建国中学毕业学生不乏社会各界知名人士。

校友会

建国中学校友会成立于1981年,现为第十届,理事长为现任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2007年3月12日选出)。

丽正会

日治时期台北一中之毕业生组成之校友会,以邻近学校之南门(丽正门)为名,称丽正会。丽正会与建中有长期的往来交流,并且捐献许多珍贵日治时的学校文物与校史室。并捐助100万成立丽正会校友奖学金。由于成员年事已高,丽正会于2007年解散,5月12日于东京举办最后一场同学会。

大学校友会

建中在台湾多数主要大学均有校友会运作。在部分大学成立建中校友会(例如新竹清华大学、部分海外地区),并与友校联合举办活动;在部分大学则与北一女共同组成建中北一女校友会(例如新竹台湾大学、新竹交通大学、成功大学、部分海外地区),简称建北会。

木楼合唱团

1998年7月成立,以历届建中合唱团校友组成的合唱团。

青韵合唱团

以建中与北一女校友组成的合唱团。1973年9月由“台大建中北一女校友合唱团”改组而来。团址为台北市温州街79号B1。

中山建中校友国乐团

成立于2003年,为建中与中山国乐社毕业校友组成之国乐团,每年定期举办“洄澜”公演。

电影中的建中

建中虽然是一个以数理见长的高中,也没有艺术类的专门课程,但丝毫不影响建中人对电影的兴趣。校友中出现不少的导演和影评人。这些导演也喜欢以自己的成长历程为题材,使得建中也成为一些电影的素材。早期改编自校友吴祥辉著作《拒绝联考的小子》的同名电影,即以建中校园环境为题材,实地拍摄于淡江中学。

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一部电影《国四英雄传》,探讨台湾的升学考试问题,除了一幕戏在建中和北一女校门口取景外,更有一名徐姓高一资优班学生在电影中客串演出一名建中学生。另外导演王正方的《第一次约会》以其求学时代的建中为背景,在建中取景并有许多建中学生入镜。

而以建中为背景的电影中,最著名的就是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该片以杨德昌就读中学时发生在建中夜校生的情杀事件为题材。其中校园部分都在建中取景,并刻意避开不符合时代感的校景,试图重现数十年前压抑封闭时代的凝重感觉。

此外,由著名文学家、亦是建中校友白先勇所撰写的文学作品“孽子”,其故事男主角李青所处的校园场景一般认为即是建中校园。由台湾公共电视制作、曹瑞原导演的同名电视剧“孽子”,男主角李青(范植伟饰)与赵英(杨佑宁饰)在校园内的情欲冲突场景,就是在建中红楼两侧的拱型穿堂下拍摄。为了延续建中的电影拍摄风气,目高二学生皆有生活科技课程,而课程的宗旨就是拍摄趣味的影片。同时所有学生的影片作品都会上传到建中生活科技网站“深耕频道”上公开播放,并共同竞逐“驼斯卡”校内影展奖项。

与建中颇有渊源的事物

黑糖冰(泉州街35号):先前其店面在建中后门对面(宁波西街114号之1),因而可见建中学生在校内围墙旁购买黑糖冰之情景。现在虽已迁移至离建中稍远处(但仍较老建中面店近,走路大概1分钟脚程),但仍有许多学生光顾,并在后门旁有订购服务。

葱抓饼(泉州街2号旁):在资源大楼旁平面停车场围墙外,由于其摊位与建中仅一矮墙之隔,因而亦有许多建中学生在围墙旁购买葱抓饼。曾经因为某些因素停止营业,但又在后门的店面出现,继续为广大的老顾客们服务。

牯岭街旧书摊:已迁移,但每年台湾当局会定期于牯岭街举办活动。

黑轮伯在南海路大门旁摆摊卖黑轮、卤味的阿伯,常会问购买者:“要不要加辣辣?”。但2003年秋天以后似乎没有在建中门口出现。

怪客早上约7点多在南海路大门对面出现,据说也会出现在侧门。头戴安全帽、穿着疑似建中制服的过短长裤、双腿张开跨坐在机车上是其特征。

友情提示

此页是<温州台北立建国中学>的介绍页面,并非官方站点,我们收集于网络只为广大网民快速查询提供帮助。
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点此纠错或删除此信息
信息资料

信息名称: 温州台北立建国中学
信息栏目: 信息简介 联系方式
网页版本: 手机版 电脑版
本页链接: http://xueumebwe69.suuya.com/